当前位置:首页 新闻资讯 在《中国教育报》刊文中胡敏教授说:我们为什么要学英语?
发布时间:2023-11-17 关键词:在《中国教育报》刊文中胡敏教授说:我们为什么要学英语?
摘要:
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只会越来越大。学好英语,增强国际竞争力,把握战略优势与主动。海纳百川,与世界各国人民共同走向未来!《中国教育报》2012年9月28日第8版全文刊发董事长胡敏教授的观点。今天再次分享,今时今刻,尤为重要。
为什么要学英语?
为什么要学英语?确切地说,如今我们应该思考的不是为什么要学英语,而是如何让英语为我们所用,因为英语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变得无处不在。
据统计,全世界60%的广播节目是用英语进行的,75%的电视节目是英语,互联网上多达80%的信息都是英文,绝大部分国际会议以英语为第一通用语言,英语还是联合国的正式工作语言之一。
我非常赞同托马斯·弗里德曼在《世界是平的》一书中提出的观点,他认为全球化的过程,就是从国家到企业,再到个人主导全球化融合的过程,在世界变得更“平坦”的未来30年之内,世界将从“卖给中国”变成“中国制造”,再到“中国设计”。
这个过程我们可以从留学中一窥究竟:从最早的国家公派出国留学,到跨国企业的交流与融合;从精英留学,到近几年的大众留学。所有这些都见证着中国国际化的进程,而英语就是国际化的桥梁。
可以说,中国改革开放30年,实现了从精英出国到大众留学的转变,这个转变也伴随着国人对于英语认知水平的逐渐转变和提高。
早在二、三十年前,如果被问到为什么要学英语,许多人的回答可能是:英语是一块敲门砖,是在学校拿文凭、在单位评职称、晋升等必不可少的条件。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,因为环境相对封闭,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几乎没有使用英语的机会,所以只用死记、硬背、考试、过关、拿文凭就可以满足需要了。
关于英语学习的理念,更多的停留在如何背单词、如何抠语法、如何考高分这些基础层面上,英语被当成“数理化”一样的纯知识型科目来学,“题海战术”一度成为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。
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,我们国家越来越开放,经济、政治、文化等方方面面与国际接轨,英语学习的内涵也悄然发生了变化。对于大多数70后和80后的学生来说,英语就是工具,无论是升学、找工作还是与外国人交流,都能派上用场,譬如北京秀水街外贸市场的小贩,学几句英语就能拉生意,赚到钱。人们开始真正感觉到,英语是有用的。英语也从纸面上进入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。
从英语学习的方法上讲,这一时期人们更关注的是如何对“工具”临阵磨枪,如何寻找捷径来巧妙应对,追求短期效果,忽略长期积累。然而,这种学习理念是有缺陷的。因为工具只有在人们需要使用的时候才会想起,平时则束之高阁,所以会“生锈”。
21世纪的前10年已经过去,地球村、国际化,全球经济总量第二,这些不争的事实无不昭示着一个趋势:中国已经和全世界融为一体,中国人的英语学习,也从工具时代进入到能力时代。越来越多的学生去国外留学,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在中国开展业务。
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,英语不仅仅是敲门砖、工具,更是一种成功者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,真正能在学习工作中发挥作用。能力的重要意义在于,它不是纸上谈兵,不是临时性的。
2010年,美国总统奥巴马来到一所技术社区学院演讲,鼓励美国学生积极投身于科研与技术。他说:“50年前人们不需要文凭也能过上体面生活,在制造厂找份工作就能养家糊口。但是世界已经发生变化,一家公司开店、雇佣工人向有网络的地方销售产品,这种变化引发各个国家的激烈竞争,人们都在为未来的工作和行业而战。几周前,我前往亚洲,10亿印度人突然投身于世界经济,13亿中国人也投身于全球经济。”这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对90后、00后的学生来说,我们的竞争对手不仅仅是国内的同龄人,而是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的同龄精英们,我们要打造真正属于自己的英语运用能力,才能在激烈竞争夺得先机。
语言是人类生存和奋斗的武器,英语是帮助我们走向国际化的利器,它的价值体现在我们对英语能力的掌握上。
中国要国际化,美国要国际化,国际化趋势没有国界之分。目前,中国正以极其开放的心态和速度融入整个世界,全世界都在热情地拥抱中国。
在这样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,只把英语当成敲门砖和工具,并不能让你有足够的竞争力。只有你真的有英语能力,不仅仅是所谓的敲门砖和工具,你还可以为自己的事业和生活插上腾飞的翅膀。所以,我们现在应该问的问题不是“为什么要学英语”,而是“我们准备好了吗?”